专业书法评论作为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应该说,这些年在指导和引领书法创作、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这些作用,相对于书法批评的深度、力度和潜力来说,还远远不够;相对于人民群众的期待、要求和希望来说,差距甚远。
众所周知,书法创作和书法评论,犹如鸟之两翼、船之双桨,两者各有所长,同等重要,不可偏颇,缺一不可。然而,在当下书法活动中,创作却显得远远比评论重要。因为在一般人眼里,一谈到书法,就是写字,别无他途,甚至是为了写字而写字,除了写字还是写字。
学术评论和书法创作成了两条道上跑的车,各不相干,没有交集,完全脱节、分离了。如此一来,书法评论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有它不多,没它不少。你搞你的评论,我写我的书法,仿佛理论指导不了创作,创作也无须理论的指导。
理论工作者和书法创作者,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就这么僵持着,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需要大肆宣扬、炒作时,书法创作者就想到理论工作者了,目的是给他抬抬轿子、吹捧一下。这就是当下专业书法评论所面临的一个现状和尴尬的境地。
这种“重技术轻评论”的现状,一方面,造成书法走入了“炫技”的误区;另一方面,由于书法创作失去了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致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格调不高、意境不深、韵味不足。
更为严重的是,一部分书法人,既不深入学习书法理论,也不认真读书学文化,成天只知道拿着毛笔翻来覆去地抄写古诗词(有的甚至连抄都不会抄,经常出现错字、漏字、别字),结果必然招致“技”与“道”的分离。
审美意识不强,欣赏水平不高,写出来的字匮乏“书卷气”,既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人文精神。针对上述种种重技、薄评、轻文的现象和急功近利的问题,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泥沙俱下、良莠不分、鱼目混珠、滑稽表演等乱象,近年来,中国书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场学术评论活动,如举办“乌海论坛”“绍兴论坛”“国展论坛”“兰亭论坛”,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围绕行业内长期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应该说,对引导书坛端正思想、纠偏学风、净化风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对于长期形成的专业书法批评问题、困难和压力,触动还是不大,尚未形成合力,还没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减压措施。那么,专业书法批评的困难、问题和压力到底在哪儿呢?笔者经过仔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评的对象为业界大咖或大佬,说了真话,指出对方的不足或缺点,太岁头上动土,唯恐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批驳与攻击,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官司。
二、批评的对象为朋友或熟人,有碍于面子,说了真话,怕对方不高兴、开罪于其,影响彼此正常的关系和交情。
三、批评的对象为势头正盛的中青年书家,与之唱反调,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恐使他的名誉、地位和利益受损,日后与自己过不去。
四、“闻过则喜者少,闻过则怒者多”,谁不喜欢听好听的以及被“拍马屁”“抬轿子”呢?这是人的特点,也是人性的弱点。于是,为了照顾对方的情绪和所谓的“面子”,一般都“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
五、不良社会环境和风气使然。很多时候,你一说真话,就有人讥讽你,笑你“不食人间烟火”。
六、说了真话,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言辞稍有过激的文章,到了编辑那里常通不过,或者即使予以刊载,有时也变了味,改变了一些本意。
鉴于以上情况,专业书法评论家遇到问题,一般都“绕道走”,“多栽花少栽刺”,三缄其口。要么隔靴搔痒、无关紧要、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要么顾左右而言他、不知所云、不得要领地扯两下;要么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大话连篇地拍一通……各种媒体几乎都看不到犀利的批评文章,所有传声频道几乎都听不到“辛辣”的批评之音。
由此,专业书法评论家平时评论的内容不外乎美学、鉴赏、史论、学术、考据这几个方面,翻来覆去的就是这几样,只要不涉及“批评”都行。 忠言逆耳,专业书法评论家囿于主观因素或外部压力,不敢讲真话、进实言,有的甚至违背“良知”,公然玩“人前唱盛,人后唱衰”的两面派把戏。
但是,不少书法家口头上说得好听——完全接受批评,可一旦批评到自己头上却一触即崩,认为对方是故意“挑刺”“找茬”。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对待。而中肯的书法批评,自古有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苏轼与黄庭坚。
《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两人于互相调侃中,精准而毫无保留地指出了对方书法上的不足之处。
那么,对于专业书法批评面临的种种困难、问题和压力,有没有方法对策呢?当然有。以愚之见,如下几点可供借鉴。
第一,大力宣传书法批评的作用、目的和意义,让全社会都了解书法批评是怎么回事,增强书法批评意识,营造理解、支持、尊重书法评论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二,让被批评者“放松警惕”、放平心态,知道书法批评对事不对人,只是为了找出其作品中的缺点,以便纠正错误、提高技艺,使其拿出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迎接批评、接纳批评意见,改变其不良的看法,消除其原有的敌意。
第三,有关专业性报刊要冲破禁忌、解放思想、包容大度,大胆采用针砭时弊、痛斥社会乱象、带有一定“火药味”的书法批评文章,并且善于利用这些批评文章传播“正能量”、赋予“正义感”。
第四,专业书法评论家要在“批评专业”上下功夫,练就洞若观火、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要注意拿捏批评的分寸,把握批评的尺度,掌握批评的火候,重视批评的方法,使批评说之有理、言之有据、评之有道、论之有节,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精准发力,猛药去疴。
第五,要经常性地开展书法批评文章评比奖励活动,拿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设置较高的奖励标准,对于优秀的书法批评文章,不仅要大力宣传,而且要予以重奖,以此鼓励和激发广大书法批评工作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专业书法评论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恪守职业操守与道德良知,坚持自己的观点、原则,勇于拿起手中的利器“剜烂苹果”,向假恶丑开刀,力争“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总之,专业书法批评十分重要,征途漫漫,任重道远。只有带着“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冲破重重阻碍,不徇私情、大胆批评、敢于直言,才能为新时代创造书法经典提供必要的评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