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批评之所以没落,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批评家本身,更在于批评家的偏见。许多自以为是、有理有据的批评;还有就是“权威崇拜”,随大流,什么风险都不冒,什么都保,什么都不得罪;另一种则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学说,使用一些很生硬的名词,照抄照搬,混淆了概念,模糊了,模糊了,使读者迷惑不解。这确实是当前书法评论的状况,让成见阻挡了真正的了解。
如何理解呢?谅解源于容忍,容忍并非回避冲突,而是对他人信仰的尊重。书法评论的容忍,基于创作主体和评论家对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方式的一致认同和平等对待。书法评论家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判断是非,建立价值观念,而是要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只要对方的书法和“道”是相通的,就能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更不用说他的表现手法了。书法评论家最忌讳他人不如自己是专家。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上的独裁,艺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一个人就能决定一切,那么批判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谈不上书法的存在价值。
书法评论应当是平静的谈话,在平和的、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尽管在书评家与书作者之间存在分歧,甚至对立的观点,但在一种开放、自由、自由的气氛下,他们在审视他人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观点,进行思想的冲撞。平等地、认真地面对他人,这种态度是对书法艺术批评的自信;相反,专横地批判他人,掩盖自身不足,则为书法批评的低劣。书法艺术的批评要民主,要允许自我批判,也要允许他人批判。批评与自我批判同等重要。批评是一个阶段,而能够自我批判是一个更高的阶段。
书评家应以“人”为批评客体,建立自己的批评领域。一个书评家的健康个性,是要有担当,要有自由,不存在任何可以主宰自己想法与行为的绝对权力。遵循书法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以尊重作品的创造者为本,进行健康的批评。所谓健全的性格,是指对他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大自然都有新的宽容观念、对自我、对他人、对大自然的关怀、对自己的负面感受的包容、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他人的关怀、对他人的贡献、对他人的关怀。我们倡导的是一个健康的艺术批评体系,许多问题都能有效地加以克服,并能推动书法艺术的良性发展。所以,我们不需要纠缠于毫无意义的争论,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是要转变为对艺术的更有效、更有价值的探讨的力量,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好的书评生态,使书评人和创作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就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书评人而不只是一个工具、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