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历史人物之郑板桥
说竹,古来文人骚客无有不倾慕者。
竹者,节骨分明,青青郁郁,有君子之风。但论与竹之品貌相契,当应推板桥先生。
板桥先生善画竹,其竹瘦挺柔韧,疏朗空灵却又刚猛异常,瘦竹宽叶,竹杆弯而不折,充斥张性,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兰者,幽然香远,清雅秀丽,有高古气质,板桥先生每作画,兰竹共轴之景十有七八。兰竹虽同属君子,却意蕴各异,暗合板桥先生君子和而不同的高远体会。
后世之人,每每思睹竹兰之景,亦会每每念及板桥先生。此间,有板桥先生画作上佳,为人赞慕之因,而更有板桥先生之品性如兰,令人为之倾慕敬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乾隆九年,历经数十载寒窗,数十载赴试,又待数载候补岁月,抱着安民农桑的情怀,抱着读书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半百之年的板桥先生终于在山东范县谋得官职。后经调署,于山东潍县为地方官。板桥先生为官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使百姓安居乐业,颇受爱戴,民皆感甘棠之情。板桥先生亦作:“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乾隆十一年,山东爆发饥荒,齐鲁之地饿殍遍地,甚有易子相食之惨剧。板桥先生时任潍县县令,见民间灾民遍地,为赈济灾患,在接连上表无果后,不顾同僚劝阻开仓赈货以救民,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
山东各级官员为蒙蔽视听,迟迟不向朝廷报灾患实,更对板桥先生上表开仓一事颇有责罚。板桥先生由此洞察官场阴暗,自叹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一气之下,脱得乌纱返田园。板桥先生去潍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可谓:“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去官以后,板桥先生以卖字画为生,往来于杭浙各府之间。郑板桥善画作,亦善书法,其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夸赞: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板桥因为善画半竹,笔致飘逸,超越当时流行的媚俗风气之上,再加上他的书法往往汇合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从而开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自称“六分半书”。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板桥先生跨康雍乾三朝,是帝国鼎盛最后一瞥的见证人,他看到了农耕时代最后的繁盛,自然也见到了封建官场下深不见底的阴霾。
板桥先生爱竹,痴竹,也自视为竹。他画的竹子和其他人画的竹子都不一样,这个竹子是直挺挺的立着,它好像是从悬崖峭壁里长出来的一样,但就算是缝隙那么的狭小,他还是想要立起来,细瘦的竹杆在大风呼啸间摇曳摇曳再摇曳,无数次地想用尽全身力量抵抗大风但是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境地,竹子的枝丫甚至在下一秒就要被折断,此景让观者都为之胆战心惊,但是看着看着,似乎,风越急,竹子就越发坚韧挺拔,越发坚定。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板桥先生去世,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