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企报盟官方网站!
中企报盟(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
新闻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行业动态
潘鲁生:创造生活之美 续写匠心文脉
2022-11-28中企报盟 返回列表

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造物文脉,比之于文字典籍和习俗传统,更大程度上以物质形态融会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衣食住用,智慧匠心,塑造了生活的艺术。一段时期以来,作为农耕文明积淀生成的经验智慧,传统工艺美术在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急剧转型过程中受到了冲击,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是存续、复兴,还是走向边缘化甚至被取代湮没,根本还在于生活的基础、文化的土壤和内在创造力的培育与发展。我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凸显的正是一种回归生活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工艺美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外贸为主,转向民族文化传统、生活内涵的再发现;从经济创汇,向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学科建设深化拓展;从专业教育、行业领域进一步延伸到大众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更广阔生活领域,经历的正是一种生活价值回归的历程,是回到生活本身、创造生活之美、续写匠心文脉的发展历程。

  回归生活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工艺美术曾两度承担出口换汇重任。由于投入小、见效快、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机制。据统计,1952年我国工艺美术出口值3322万元,1972年出口近8亿元,1981年突破15亿元。“刺绣剪纸换拖拉机”,工艺美术成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应该说,外贸领域的工艺美术产品主要趋向于特种工艺品,大多是造型考究、精工细作的摆设品,延续传统题材,体现工艺匠作,在跨文化传播中主要作为传统文化形态的观赏品,与生活日用存在一定距离;同时,统购统销的生产和销售机制也使工艺美术生产者适应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弱。“工艺品实用化和日用品工艺化”成为发展的潜在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艺术译介等形成热潮,思想文化更趋活跃,“寻根”意识和文化潮流兴起,从本土现实和传统出发重新认识工艺美术的生活基础和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时期,在对工艺美术的返乡寻根调查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精工典雅的工艺美术以新的面貌回归日常生活。城乡生活里,节日的工艺装饰、自己裁剪的服装、打制的家具,还有“家庭三大件儿”里的电视机、自行车往往要添上手绣的布罩、编织的座套,这些具有“实用、经济、美观”特点的手工艺,朴素新颖,富有时代气息。它们往往不是传统样式的复刻,充满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成为一种时代生活的印记。工艺美术发展显然不只是一种经济生产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括人们怎样认识“物”的价值,如何营造生活之美。

  进入90年代,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工艺美术企业改制,不少生产要素回流到农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发展工艺美术生产,涌现了不少专业村、专业户,工艺美术作为一种农村副业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形态。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山东临沂发展柳编工艺,开展杞柳种植和编织,临沭、郯城、莒南、河东4个县区、13个乡镇,形成了100多个生产专业村,柳编工艺生产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支柱型产业。其意义不仅在于乡村副业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工艺美术资源重新回归乡村的文化母体,包括对于天然材质的发现、利用以及重建生活传统的紧密联系,“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等造物传统再次被激活,工艺美术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再比如福建仙游县,早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古典家具“仙作”的独特风格,在工艺企业乡村回流过程中形成一批工艺品生产专业村、专业街,成为国内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木雕、古典家具生产基地。这也是传统工艺的文化信息被激活,木雕、家具的生产和销售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的传播与接受。与此同时,城市生活里,装潢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逐步发展,传统工艺的样式或技艺为现代设计所吸收,小到生活日用、居家陈设、首饰服装,大到公共空间、建筑环境、仪式庆典,工艺美术设计融入其中,成为具有自身文化内涵的现代工艺美术形态,也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体现造物之美的新时尚。在这一时期的调研中,我们看到,民间石雕工艺已由生活实用转向现代园林石雕艺术品,乡村的织花土布由过去的被面床单转向现代家纺、服装,传统的盘扣、服饰绦子衍生了“中国结”等挂件、摆件装饰品,还有年画、风筝等转型为礼品、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在生活的土壤中发展变化,得到传承与创新。一方面,转化无处不在,涉及工艺品的体量形式、功能用途、材质用料、语言符号和技艺本身;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在加强,不变的恰恰是内在的文化创造力,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对美的认同和追求。生活、时代就像涌动奔腾的河流,传统工艺要有传承和发展,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刻舟求剑,需要不断传承、不断吸收、不断认识和发现,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应该说,工艺美术构建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可感知、可体验、可实践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只有回归生活,才有演进更新的基础和动力,才能形成自然而然的演化和发展。回归生活,也在于面向生活的需要,并切实激发起乡村、城镇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也只有形成这样的氛围和机制,才有工艺美术的市场,有对于工艺造物的认同和持续提升的潜力,才能满足民众高质量的生活追求。

  传承文脉

  工艺美术文脉的传承不仅需要普遍的、文化生态意义上的修复与保护,也需要教育领域、制度建设层面的创新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工艺美术在生活中的意义、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不断被认识和发现,对于工艺美术所面临的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影响,有关保护与传承也提升到立法层次,并在高等艺术教育、文化传承与交流等领域深化发展。

  回顾这一历程可以看到,在制度建设方面,1997年,我国发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原则、认证制度、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实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各地相应建立健全地方保护条例,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由此提升到立法层面。特别是面对生活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我国吸收国际经验,在立法层面加强了保护实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传统手工艺纳入文化保护范畴,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活态的、不断生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传承主体、表现形式、文化空间以及所生成的持续的文化认同感也因此需要进一步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和落实。我国于2006年、2011年,先后出台法律、法规,对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界定,对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等做出规定。据统计,2006年,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含工艺美术类140项。正是为应对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的改变,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在工业化及市场化自主选择中受到的冲击以及面临资源流失和发展边缘的困境,进一步健全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机制。应该说,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经验传承、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具有自身的脆弱性,健全相关保护制度,突破了以往文物的、静态意义上的收藏和保护,更加重视技艺、审美等文化链的活态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专业教育领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坚守与革新,在高等艺术教育方面,“工艺美术”曾一度被二级学科“艺术设计”取代,随着学科建设自觉度的提升,2011年“工艺美术”再次被提升为“设计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从设计视野出发,突出了工艺美术的学科优势和审美价值,传承工艺美术所蕴含的造物智慧、文化传统、生态理念和工艺思想,并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生活理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具有传承与创新活力的发展机制,从而推动现代设计从物质生产向文化建构深化、从产品功能向人文情感拓展。工艺美术教育因此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意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包括传统造型体系、造物思想、思维方式、审美格调等,与当代设计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工艺美术教育作为普遍的文化认知和专业基础也有望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在文化交流领域,一系列工艺美术展览突破已有观念,突出工艺美术内在文化传统、生活理念的发现与交流。如“全国工艺美术大展”、“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等重大展览,不仅在于巧夺天工的工艺展示,更在于促进人们了解生活之美的历程,认识具有情感温度、象征意义的人与物的关系。与此同时,一系列工艺美术主题的图书、纪录片、公益活动举办,保护民艺传统,传播工艺文化,推动发现和发挥集人文、精工和生态特性为一体的工艺美术价值。在我们主持的“手艺农村”、“工艺扶贫”等不少实践项目中,都把工艺美术内在的生活传统、文化创造力与当代民生改善结合在一起,以期改善物质的生活品质,并进一步寻找民艺的创造力、凝聚力的生长点,发展有工艺传承、人文底蕴、情感温度的幸福生活。(来源:新浪收藏)



二维码
中企报盟(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 手机:010-68707980 电话:010-68707980 邮箱:3932566@qq.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 18 号楼 B1608
Copyright © 2022 中企报盟(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28858号-9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