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
不负时代 不负丹青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立足于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与科学社会主义史的宏阔视野,是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高屋建瓴,主题鲜明。报告科学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系统谋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总体战略的宏伟蓝图,字字千钧,又饱含深情,讲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报告一方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创新性、广泛的大众性 、强烈的时代性;另一方面,报告中所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目标、新要求,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维度、人民的维度、时代的维度深入解读,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艺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华三
红色主题美术创作的首要是尊重史实,但尊重史实又不能图解化历史。对当代画家而言,隔着时间的长河去探求百年前的历史情景,始终是在一种模糊的视线中观察、研究、发掘,历史画的创作就是通过史料、历史遗存和画家的创作新思路,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事件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梳理并挖掘出一个合情、合理适合艺术表达的画面场景。
在北京文联组织党史专家与美术家召开“建党百年”创作项目座谈会上,党史专家在解读选题过程中表达了中共党史研究中有关“毛泽东向李大钊请教”画面缺失的遗憾,身为画家,瞬间就被这一历史情景触动。李大钊和毛泽东都对中国上世纪的社会进程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平凡又非凡,体现出一种朴素与崇高相结合的精神境界和美学价值。中国画《革命师生》的创作,一方面力求对百年前人物形象精准、传神的刻画与人物动态生动、自然的呈现;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烘托出觉醒年代充满革命理想的历史情景,作者特别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渲染出漫天飞舞的风雪,映衬着李大钊、毛泽东逆风前行的坚定身影,画面中,为他们遮风挡雪者,非高楼大厦,而是思想与信仰之伞,在他们身后,风雪中若隐若现的是传播新思想,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北大红楼。
黄华三《革命师生》247x125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字典中,“人民”除了鲜明的政治和阶级属性之外,还包括“最大多数”和“每一个”两个关键维度。“最大多数”意指人民的整体性,“每一个”意指人民的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总书记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深化,升华了关于人民美学的论述。作为美术工作者,如何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身处的时代,如何树立起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民性思想,如何继续坚持和践行从人民性出发的创作理念,如何以客观的立场、正向的思考、个性的表达来提炼创作新时代的“人民形象”,是当下美术创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2020年初,武汉陷于新冠疫情恐慌困境之时,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从四面八方驰援武汉,我们每天都被不同媒体报道的逆行身影所感动。为抗疫英雄们造像,是为了让人们、让历史记住他们,记住逆行者无畏、慈悲、仁爱,记住他们宁舍家人、不负苍生的大写人格与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芒。
《不负苍生》作为一幅中国画作品,在正式发布之后,迅速引起主流媒体关注与大量报道,从全国十余万件“抗疫”主题美术创作中脱颖而出,其背后的原因有三:首先,《不负苍生》是作者有感而发,鸿篇巨制,选取了最为重要的典型代表人物,克服了图像资料极为匮乏的困难,依据作者三十余年的创作经验,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八位院士和八位不同年龄段的医务人员的全身肖像准确绘制出来;其二,作者为人民代言,为人民而作,为人民抒怀的艺术情怀;其三,在这个普遍追寻文化自信的时代,采用中国画传统的手卷创作形式,利用装裱“起首”书写不负苍生四个大字,点明创作主题,利用“题跋”的位置撰写了16位抗疫英雄的事迹,图文结合,更利于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传播英雄们的事迹。美术作品往往可以在无形中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与价值上的引领,可以用艺术的形式铭记战疫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同时也能够弘扬抗疫精神,写照中国精神。
黄华三《不负苍生》144x1420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要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礼赞史诗般的新时代。美术工作者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品既应该呈现出当代社会生活中人民的典型形象,又应该具备时代感和个体的独特精神,既要凸显文化自信,又要呈现新时代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
现陈列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工笔重彩作品《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科技腾飞》是作者创作完成的“建党百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与“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作品展”项目的作品。为了呈现中国今天的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进程,以及科技实力从点的突破转变为系统能力提升,这两幅作品都需要以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今天我国科技创新的宏阔画面,体现国力的强大及科技创新的历史性新突破。为了准确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科技腾飞的宏阔图景,作者选择采用了工笔重彩的表现方式。一方面工笔画可以确保画面内容造型的准确性与细节的深入刻画,而另一方面,重彩画的矿物颜料色彩的丰富性可以保证画面色彩的饱和度与色彩的完美呈现。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与《科技腾飞》两幅作品,强调的是通过对传统绘画语言的现代转换,使之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服务;所有传统与现代工具材料的使用,都是为了画面内容得以最好的呈现。此外,抛开“材料”或是“技法”的因素,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延展:在今天这个时代,面对新时代的新主题,画家如何能够激活传统绘画的基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为当下的创作添彩,如何能够捋顺自己的创作与传统艺术的上下文关系,让我们今天的创新与过往的文化传统相关联,使我们基于古老文明的传统艺术对当下的创作带来新的启示,值得引起每一个画家的思考。
黄华三《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300x732cm
纸本重彩 2021年
黄华三《科技腾飞》200x480cm
纸本重彩 2022年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课题。中国文艺之根深植于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底蕴,更多、更好地展现伟大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同时还要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艺创新贵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针,为文艺工作者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指明了方向,“双创方针”从创造与创新的角度,将传统与现代的命题引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成为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基本原则,也是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根本遵循,激活传统的当代美术创作实践,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形态中的文化自信。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就一定能够创作出不负伟大时代的作品。
大势如潮,开启新篇。党的二十大开启的新征程,也是文艺界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绩,这些历史成就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凝聚的文艺思想,展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创造性探索,为中国文艺创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深感身逢盛世,深刻体会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安全稳定、人民的健康福祉绝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确领导。作为美术工作者,我将继续秉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的情怀,将自己的艺术实践扎根于中国大地和人民,在创作主题上把握时代脉动、在思想内容上契合时代精神、在表现手法上凸显时代审美。在二十大开启的新的历史进程中,用画笔记录、表现、讴歌新时代的壮阔图景,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丹青。